前人不种树 后人哪纳凉?——财政预算案引发的胡思乱想

更新:
2018年08月10日 16:53
heng swee keat walking into parliament
财政部长王瑞杰在步入国会宣布财政预算案前,边走边向媒体挥手。(联合早报)

国家到底要储蓄多少才足够?

西谚有谓“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简单说就是言行一致。

每一年的预算案都是验证这句谚语的时刻。

亲家庭必须全局考虑

比如政府不断强调重视家庭是必须鼓励提倡的社会价值,所以近年来都会在预算案提出亲家庭的举措。今年是以津贴方式鼓励年轻人选购靠近父母的组屋。

但是或许也会有批评说,这方面的奖励措施还是杯水车薪。毕竟城市家庭所面对的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所需要的外来协助也越来越迫切。这些批评认为,如果政府真的是亲家庭,就不能只是一点一滴地给予家庭零碎的津贴政策,而必须从全局来考虑。

消费税必须顾及人民感受

今年的预算案重点当然是2021年后随时将实施的消费税增长,从7%增加到9%。对于承担税负重担却没有资格领取更多津贴的中产阶级,以及入不敷出的低收入群体,属于累退税的消费税增长自然是不受欢迎的。

虽然政府强调会提供消费税补贴,而且还提出数字表明低收入家庭最终所获得的比所支出的多,人民的感受却和政府所说的不一样。

这就涉及“公平”作为社会价值,是否得到贯彻的质疑。因为从中产阶级和低收入阶级的角度,还有很多手段可以支付接下来将不断增长的预算开支,包括向富人征收更高的税(遗产税、房产税、豪华车税等等),以及动用比例更高的投资回报;特别是后者,已经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批评。

为何非得坚持只用50%储备金?

原则上政府强调要量入为出、未雨绸缪、别债留子孙,道理都是不可辩驳的。可是预算案讲究的是实际数字。就有经济学者指出,如果动用投资回报的60%而不是现在的50%,就可以获得相当于提高消费税两个百分点的额外收入。而且动用60%的回报,还继续储蓄40%,本金继续增长。

那政府为什么就死死要坚持只动用50%?

另有财经评论员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标准,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就属于非常安全的范围。

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所管理的外汇储备资产,在2018年1月已经高达3690亿元,或占GDP的88%,远远超出安全系数。所以他单刀直入地质疑:

到底要储蓄多少才足够?

政府如果不根据实际数据来论证自己“审慎用钱”的立场,可能将越来越难说服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见识越来越广的新加坡人。

前面所说的亲家庭预算措施杯水车薪,原因是尽管政府口头说亲家庭,整个财政预算案的核心假设,还是建立在以个人为主体的概念上面。个人具备法人身份,家庭其实并没有法人身份。这种基于个人的预算案精神,自然不能满足那些真正关心保护家庭的人的需要。

从个人责任义务去诠释“代际公平”概念

从比较抽象的角度去想,个人作为法律主体,因为个人具备自由选择的能力和权利。但是,在个人具备这些能力之前,也就是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开始,到进入职场赚钱之前,他的方方面面,包括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赖他人(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师长,甚至素未谋面的其他纳税人)。

换句话说,每一个个人的存在,有很长和很关键的一段年月,是必须依靠旁人的。所以当他获得独立自主的选择自由和权利时,他也必须承担对旁人特别是亲人的义务。在这个意义上,他不能享受完全的自由。

如果推而广之,个人的责任义务不但是对同时代的他人,也包括已经逝去的一代(因为他们的血汗创造了这一代人享受的和平与财富),以及下一代人(因为这一代人继承了上一代人努力的果实,所以有义务传承下去)。今年预算案首次使用的“代际公平”概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政府的沟通不能只局限于讲道理

从舆论反应看,政府恐怕还要多加努力去说服新加坡人为何要接受这样的预算案。这种沟通已经不能局限于讲道理了,政府必须提供更多具体的数字,表明为何预算案并非一些人所批评的是“守财奴”式的强制储蓄,甚至要加税也不动用投资回报。第四代领导人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全国人民展现自己的政治能力,争取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