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开源增财路 悄然放宽永久居民申请条件

更新:
2017年12月21日 23:28
新加坡永久居民
2015年10月24日,宏茂桥集选区和盛港西区的200名新移民出席位于宏茂桥10道的德义民众俱乐部举行的新公民宣誓仪式。新移民们一同宣读信约,正式入籍新加坡,成为新加坡公民。(联合早报)

红蚂蚁都替教育中介想好广告标语了,就叫“来新加坡读书换永久居民身份”。

还有六天就到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正当国人忙着准备节日盛宴时,政府却静悄悄地给久居本地的外国学生送上一份大礼:开放永久居民申请。

20171219icacrop.PNG
(移民与关卡局网页截图)

在此之前,只有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的配偶及未满21周岁的孩子、新加坡公民的父母、投资者、就业准证及S准证持有者有资格申请本地永久居民。因此,当眼尖的网友本周发现移民与关卡局网站将“在读学生”加进有资格申请者一栏中,立即奔走相告,一时间本地新移民论坛炸开了锅,议论纷纷。

要知道,就算在永久居民审批“井喷”的2008年以前,也只有收到政府邀请信的学生,才能递交申请表格。而现在,只要符合以下条件的外国学生,都可申请:

  • 必须是本地学校在读学生
  • 申请时已在本地居住两年以上
  • 至少通过一项新加坡国家级考试,如小六离校考试(PSLE)、GCE ‘N’/’O’/’A’水准考试,或是直通车课程(Integrated Programme)学生

红蚂蚁的邻居问道,政府为何悄然放宽申请门槛?

红蚂蚁回答:难道要大张旗鼓登报公告天下,等着给你们骂吗?

本地人口老化严重

总理公署属下的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在9月公布的《2017年人口简报》中解释,我国需要吸纳新移民来弥补因生育率不足和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劳动缺口。

人口数据也进一步显示相关趋势。65岁以上年长者比率已从2007年的9.4%增至今年的14.4%,80岁以上人口也在过去10年里增加近一倍。

受低生育率影响,尚处工作年龄的公民赡养年长者的比率逐渐减少,目前为每一名年长公民由4.4名工作人士赡养,若人口老龄化现象持续下去,预计到了2030年,人口赡养比率将进一步下降至每名年长者只有2.4人赡养,加重年轻国人的负担。

目前我国164万6500名非居民人口中,外国学生占4%,即6万5860人。外国学生越早进入我国教育系统,越容易融入本地环境,日后长期留在本地工作的机会更高,年轻的优势,势必是一波新的人口红利。

intlstudents.PNG
非居民人口指的是工作准证持有者、就业准证持有者、女佣和国际学生等群体组成的外籍人口。(2017年人口简报)

开放永久居民申请成政府新财路

相信大部分经历过新移民激增而带来种种不便的国人会担心,此番放宽申请条件,是否意味着重开“地狱之门”?红蚂蚁斗胆猜测,这可能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啊。

政府除了近来苦口婆心和国民解释提高消费税率的必要,还积极从外国人身上“开源”。怎么讲呢?移民与关卡局修改了申请成为我国永久居民的程序,从昨天开始,所有申请者都必须通过网络系统递交资料。凡是申请,什么都别说,必须先交100元手续费。如果申请不通过,这笔钱也不会退回。而之前的做法是,申请者申请时无需付费,直至申请批准后才需要缴交制作签证与身份证等相关费用。

根据《联合早报》2014年的报道,每年平均有九万多人申请成为本地永久居民,数学不好的红蚂蚁算了一笔账,一年九万人申请,就等于多了900万的财政收入。再加上新开放资格的在校学生有将近七万人,就算每年只有1000名学生申请,这又多了10万元。这笔钱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并不多,但总是一笔钱啊,先袋袋平安再说。

放宽条件不等同增加批准人数

但各位不必担心,放宽永久居民申请条件并不等同于增加批准人数。政府自2009年收紧政策之后,平均每年批准约三万人成为永久居民。此番申请的人数有望增加,但批准的人数估计仍会在三万上下浮动,不大可能重现2008年7万9167人获批的疯狂现象。

prsgranted.PNG
(2017年人口简报)

执政党在2015年大选中大胜,但他们没敢忘记2011年的教训。何况移民政策灵活性高,甚至可能“朝令夕改”。如果放宽条件后又招致国民反感情绪,再度收紧也未尝不可。

“来新加坡读书换永久居民身份”

20171219_schoolfees.jpg
(联合早报)

开放外国在读学生申请永久居民资格,除了受到该群体欢迎,教育中介也拍手称好。红蚂蚁都帮忙想好了,以后打广告,就写“来新加坡读书换永久居民身份”,势必能吸引另一波为教育和移民而慕名前来的各国学生,加上节节攀升的外国人学费,各个部门机构不愁没钱赚啊。

红蚂蚁逛了一圈本地新移民论坛,着急的学生抢着发问“只读理工学院/大学/博士的我能不能申请?”“读私立学校能不能申请?”“未满21岁的男生申请成功的话要不要服兵役?”

给100元申请看看就知道了。

祝君好运。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